張成虎 高睿凱
2025年10月20日09: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科技金融是推動科技與金融雙向促進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要求“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思想,認真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明確了新時代金融發展的方向,也為科技金融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指明了前進道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織演進的新形勢,隻有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才能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強大動能,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堅實的戰略支撐。
當前,我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對於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發展主動權具有重要支撐作用。需要看到,科技創新往往伴隨高復雜度、高風險和長周期,如果沒有有力的資金支持,就難以完成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化的躍升。金融不僅是配置資源、分散風險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重要紐帶。在我國,金融服務科技創新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被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整體設計之中。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金融資源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確保科技金融始終聚焦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生改善。特別是在重大科技攻關、前沿產業培育等方面,金融不僅要解決資金供給問題,還要在戰略層面實現與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的深度銜接。
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科技金融政治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決定了我國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的基本方向,與西方金融發展單純由市場邏輯、資本邏輯主導,過度追逐短期利潤有著根本不同。我們要構建的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更加突出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把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提升人民福祉作為重要目標。在制度設計上,既重視金融資本的市場化回報,以確保資本的可持續投入﹔又強調公共性的制度保障,使科技金融能夠覆蓋硬科技、原創性創新等風險高、周期長的領域,發揮“耐心資本”的作用。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一方面可以通過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強化財政與金融協同等為科技創新提供穩定、長期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合理設置風險分擔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流向硬科技、關鍵技術、原創性創新,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辯証統一,使我國科技金融體制能夠為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推動社會整體進步提供制度保障,從而真正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社會價值的共同提升。
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可在以下方面著力。推動財政與金融協同聯動、有機結合、深度銜接,建立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促進財政、金融、產業等相關部門精准分工、相互配合,形成服務科技創新的合力﹔完善激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推動投貸聯動、風險共擔等創新政策常態化,發揮財政資金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重點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創新金融工具,為不同階段科創企業提供精准支持﹔健全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退出機制,鼓勵保險資金、養老金等長期資本進入科技領域,形成全周期金融支持鏈條。建設科技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促進政府、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和企業間的數據互聯互通,通過信息共享與信用增信,降低金融機構風險成本、提高服務積極性,推動科技資源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0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