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 |
![]() |
![]() |
![]() |
![]() |
![]() |
5組10篇日記,來自10名普通中國人的記憶。這些閃光的片段,都能從一場深刻變革中找到因果緣由。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2015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這一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標注航向。
堅持創新發展,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在天空,“天宮”建成、“嫦娥”奔月,國產大飛機規模化商業運營﹔在陸地,大國重器修隧架橋、穿山越海,全球最快高鐵列車CR450成功達速﹔在海洋,國產大型郵輪運營,“奮斗者”號創造載人深潛紀錄……這10年,鼓勵創新的制度建設更加完善,綜合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城市與鄉村,攜手織“錦繡”,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5年的2.73降至2024年的2.34﹔東西南北中,共譜“協奏曲”,優勢互補、奮勇爭先……這10年,城鄉區域之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等關系更趨平衡,社會各領域良性互動、協同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
從2015年到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超過1/3﹔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新注冊登記的汽車中,超過四成為新能源汽車……這10年,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畫卷徐徐鋪展。
堅持開放發展,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平均不到半小時,就有1列中歐班列發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自貿試驗區擴容,海南自由貿易港即將封關運作﹔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擁抱八方來客……這10年,我們堅定不移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堅持共享發展,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這10年,我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了更多獲得感。
10年回望,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們已經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道路。眺望前方,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光明大道上,我們闊步向前。
(本報記者 殷新宇)
創新
跑好星辰大海的接力賽
2024年5月2日,文昌航天發射場
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就要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了。回望過去的180天,我百感交集——明天的發射,將是年輕航天人交出的成長答卷。
長征五號首飛時,我是團隊裡唯一的60后,其他人都是朝氣蓬勃的80后、90后。為讓他們明白每一發火箭的成功都與自己息息相關,我沒少嚴厲督促。他們總跟在我身后,仔細記筆記,生怕漏掉細節。短短幾年,青澀蛻變為沉穩:這次任務近160項技術改進,都是由年輕航天人主導提出的,他們帶領小組攻克難題,穩穩挑起新一代火箭研制的重任。
為了能夠將更多“行囊”送上太空,研制團隊對火箭結構進行了優化,主動減重100公斤,這絕非簡單的減法。年輕團隊與結構設計師對照三維模型,在現場一毫米一毫米地比對箭體結構,反復優化,硬是把這100公斤“摳”出來。在這場攻堅戰中我看到了年輕航天人的擔當。
發射日臨近,團隊早早到崗,將本發次質量數據與以往逐項比對,操作流程與重點環節再次交底,檢查箭體、調試設備……每個人都像精密儀器的齒輪,嚴絲合縫地咬合運轉。午后的發射塔上,潮濕悶熱,隊員的工作服早已濕透。看著他們臉上的汗水,我既心疼又欣慰。我知道,他們已做好准備。這群曾跟在老師傅身后記筆記的年輕人,已是中國航天的中堅力量。
(作者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技能大師崔蘊,本報記者劉詩瑤採訪整理)
【最新進展】繼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后,載人登月各系統研制有序推進,近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長征十號完成全部預定系留點火試驗,載人登月“進度條”持續刷新。
為超級工程研發機器人
2024年6月30日,遼寧沈陽新鬆智慧園
今天,深中通道建成開通了。看到新聞,我仿佛又聞到了海風的味道……
2018年,我們接到一項任務——研發能夠精准高效焊接巨大沉管鋼殼的機器人。那些沉管,每節長達165米,生產它們需要的焊縫長度加起來達38萬米。它們將用於深中通道,組成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鋼殼沉管隧道。
過去,國內的焊接機器人在開展批量生產前,必須由工程師示范焊接一遍,來固定焊接軌跡和程序。但這一次項目部件多樣、形狀復雜,傳統示教方式會影響生產效率,我們要探索出一條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新路。去廣東,在海風吹拂的建設工地上,我們開啟3年多的技術攻關。
創新有時就像捅破一層窗戶紙,但過程中先要排除千百種錯誤答案。鋼板最厚30毫米,兩個機器人從兩面同時焊接,但交會點總有瑕疵。大家排查了每一處可能干擾焊接電流的原因,甚至把送料的輥子整個打磨了一遍,在10米高的龍門架不停爬上爬下,花了兩個月才弄明白。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收獲一條新經驗,技術和產品就這樣迭代升級。
2021年,項目交付,整體編程工作量減少超90%。深中通道通車,我很激動,期盼有一天,能和家人一起,開車感受這一超級工程,致敬那段奮斗的時光。
(作者為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工業機器人事業部高級總監劉一恆,本報記者胡婧怡採訪整理)
【最新進展】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30.2萬套,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協調
在未來之城實現夢想
2024年10月14日,河北雄安新區
今天,公司正式遷駐雄安。我望著在晨光中熠熠生輝的新辦公樓,激動涌上心頭。
2021年初,我還在北京的中國電子上班。因業務調整,面臨著是否進入中國星網籌備組的抉擇。
“星網是首家注冊在雄安的中央企業。我們要為后續疏解企業樹立信心、作出示范。”公司說得很清楚,如果去星網,就意味著換個城市開啟新生活。
當時內心挺掙扎,一旦來雄安,夫妻異地、孩子教育、父母養老……現實問題像一團亂麻。
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星網,選擇了雄安。說不清是什麼讓我下定決心:也許是一次次聆聽宏大規劃,也許是被開創嶄新事業的激情所點燃,又或許是想到能親身參與一座新城的誕生,機遇可遇不可求……
2021年6月我正式調入星網。雄安新區專門為我們組建專班,解決水電氣信網接入和竣工驗收的問題。慢慢地,我有了信心,也在雄安安下家。家離公司隻有800米,出小區沒多遠,就是史家胡同小學雄安校區。從家到小學門口,我掐表算過,走路只要6分鐘,以后可以讓孩子來這裡上學。
今天是我在雄安上班的第一天,工位在窗邊,抬頭就能看到中央綠谷,白洋澱水系蜿蜒其中。中午,我回家睡了個午覺。通勤時間短,屬於自己的時間更長了。
夜幕降臨,我看著窗外星網大廈璀璨的燈光和更遠處建設工地的塔吊燈光,心中升騰起一種使命感,我要在這座未來之城實現夢想。
(作者為中國星網員工石璐鳴,本報記者史自強採訪整理)
【最新進展】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並重階段。2025年前8月,雄安新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4.8%。
我們從村民變為市民
2023年9月1日,浙江景寧外舍社區
今天是孫子孫女小學入學第一天,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買的衣服,送孩子去學校。
上車沒聊幾句,就到了紅星小學。學校牆上寫著校訓——“做最亮的自己”,還貼著學生課余活動的照片。孫子說要加入合唱團,孫女想學刺繡。聽說這幾年景寧把小規模學校優化調整,師資水平提上來,孩子受到的教育更好了。
當年灘坑水電站建設要清庫,我們家被劃入工程移民安置范圍,當時感到很不方便。后來看到新房是四層小樓,每層85平方米,就覺得搬過來也挺好。后來,兒子們都結婚有娃了,一家從4口人添到8口,但住的地方充裕,周圍配套也齊全。
有了好條件,大家一起努力過上好日子。剛搬過來的時候,人生地不熟,許多居民需要幫助。我和鄰居挨家挨戶串門,幫老人搬家具、替年輕的鄰居看孩子……社區的人情味越來越濃,我也得到認可,被選為社區黨支部書記。
在這之后,我經常和大家一起商量大事小情,從調解鄰裡矛盾、清理樓道雜物,到協調規劃小區停車位、加裝健身器材。大家看到社區更好了,覺得自己是社區、城市的主人翁,只要坐在一起好好商量,問題都能解決。
10年裡,這裡建起高樓,有學校、醫院、公園,我們從村民變為市民。我覺得呀,這日子就像我的名字“昌亮”一樣,越來越敞亮。
(作者為浙江麗水景寧畬族自治縣居民潘昌亮,本報記者劉軍國採訪整理)
【最新進展】2024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比上年末提高0.84個百分點。城鄉功能互補、要素雙向流動,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綠色
在國家公園守護黑頸鶴
2021年10月12日,三江源國家公園
黑頸鶴已開始集群,准備飛走越冬。今天很冷,我騎著摩托車,陷到還沒凍結實的濕地裡。冰冷的水灌進運動鞋,我趕忙回管護站換鞋。剛到站裡就聽說,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成立了。
我心裡高興得很,更有底氣了。隆寶管護站距離長江上游通天河50公裡,是重要的水源涵養節點。這幾年,隆寶的生物多樣性在慢慢提升,隆寶湖黑頸鶴由22隻增加到130余隻,今天我就遠遠看到幾隻。在隆寶已經發現近150種鳥類。
天天看它們,天天放心不下。有一次,我們聽到遠處有激烈的嘶鳴聲,走到跟前才發現,剛出生沒多久的幼鶴被叼走了。從那以后,我們定了個規矩:在黑頸鶴繁衍期,值班人員晚上要扎帳篷,臨近守護。
我6年前就當上了管護員,每月工資1800元。一家四口,兩個人享受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生態保護觀念早在心中扎根,平時巡護,我們隻帶餅子和酸奶,不拿任何有包裝袋的東西。
站裡的人說,國家公園成立后,我們的管護條件會更好。我相信,以后三江源區水資源量會越來越多,隆寶的黑頸鶴也會越來越多。
(作者為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管護員才仁多杰,本報記者喬棟採訪整理)
【最新進展】近5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向下游輸送水量增加50%,達900億立方米。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來,藏羚羊增長至7萬多頭,雪豹恢復到1200多隻。
見証汽車工業綠色轉型
2023年7月3日,廣汽埃安總裝車間
下午3點,車間裡,第2000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緩緩駛出最終裝配線,穩穩停靠在下線檢測區,閃光燈閃爍不斷,現場一片沸騰。
車間裡每個人都很激動,我們見証的不僅是一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更是中國汽車工業的綠色轉型。
我們不僅造“綠色”的車,用的也是“綠色”生產線:增加的自動化工位,不用照明﹔在有人作業的區域,裝上採光帶,白天用自然光,降低能耗。以前,我總擔心廢氣處理的問題,現在焚燒淨化裝置能把廢氣變成熱源。最讓我驕傲的,是供能系統的變化——工廠引入“光伏+儲能”技術,建成智能微電網系統,年發電量超2000萬千瓦時,用清潔、可再生的能源為汽車生產線供電。
從零起步,向綠生產,我們的自主品牌生產線已全部具備生產新能源汽車的資質與能力。走在街上,每次見到我們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總會多看看。我自己也換上了新能源車,原來開的油車每公裡油費5到6角,電車每公裡電費才9分錢,既省錢又環保。
第3000萬輛,已經在路上。
(作者為廣汽埃安總裝車間負責人張自初,本報記者洪秋婷採訪整理)
【最新進展】我國新注冊登記汽車超過四成為新能源汽車。今年上半年,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562.2萬輛,同比增長27.86%,創歷史同期新高。
開放
為自貿港“引”巨輪
2025年3月21日,海南洋浦港
今天,洋浦的天空格外藍。
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工程(一階段)一期,終於順利通過了竣工驗收。站在新建的20萬噸級泊位前,看著嶄新的岸橋如鋼鐵巨人般矗立,等待世界上最大集裝箱船的到來——海風輕拂,感慨萬千。
10年前,我第一次來洋浦時,碼頭隻有3個泊位,航線單一。那時誰能想到,這個偏居一隅的小港口,會與國家的對外開放戰略緊密相連。
轉折點就在2018年,國家支持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我們公司參與到海南港口的重組建設中。我開始負責開拓市場,成了一名自貿港建設的“拓荒者”。
還記得為了開辟第一條洲際航線,團隊和外籍船公司反復溝通,把自貿港的政策優勢、區位潛力掰開了揉碎了講﹔為了項目加快建成,我們找到廣西北部灣港口,開通“天天班”,讓建材源源不斷上島……美東、美西、中東,一條條曾經遙不可及的航線,現在都變成了碼頭顯示屏上滾動的船期。
3年前,就是在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你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業”。年底,海南自貿港就要全島封關運作。我想,把一條條國際航線引到自貿港,讓世界的貨物在這裡匯聚,就是我作為平凡的港口人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最實在貢獻。
這片海,未來可期。
(作者為海南港航國際港務有限公司市場營銷中心副總經理鐘有泉,本報記者孫海天採訪整理)
【最新進展】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定於2025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
給進博會選好物
2024年11月5日,第七屆進博會場館
“這咖啡豆有股淡淡的花香,好特別。”今天,第七屆進博會開幕了。顧客的評價讓我感覺,幾個月來為這些豆子付出的努力很值得。
給進博會選好物7年,今年我選中的是來自東帝汶的貓典咖啡。2018年東帝汶咖啡就在進博會上展出過,引起不少人關注。今年5月江蘇昆山的咖啡展上,我又見到東帝汶展商,了解到他們要在中國發展自主品牌,還在昆山建了生產線。我想,何不幫他們走向更多中國消費者?
想有銷路,關鍵在產品品質。我們團隊開啟了“盲測”,把貓典咖啡和另外七八款不同產地的咖啡打亂,從香氣、口感、沖泡后是否有雜味、包裝是否便攜等角度,一一打分對比。貓典咖啡的表現令人驚喜:熱水沖下的瞬間,就能聞到濃郁的堅果香,入口沒有酸澀感,尾調還帶點太妃糖的甜味。“就選它了!”團隊成員一致同意。
選中只是第一步,這幾個月,從上線社交平台專屬直播間到制訂進一步拓展計劃,從各地的綠地貿易港進博集市到今天的進博會現場,我們努力讓這顆小小咖啡豆被更多人知道、喜歡。
從參展商到貿易商再到投資商,從展品到商品再到產品,這樣的進博故事有很多。這些年來,由我參與採購的進博會商品就有4000多款,我們公司則引進了進博會同款商品2萬余款,承接和實現上下游交易額近600億元。
中國市場這麼大,我的工作價值就在搭起更多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之間的橋梁,讓大家實現共贏。
(作者為綠地貿易港集團零售創新總監施楓,本報記者田泓採訪整理)
【最新進展】第八屆進博會將於2025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辦。截至目前,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200多家企業確認參展。
共享
這是新奮斗的起點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
從沒想過,有一天能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領取“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獎。
一路走來,太不容易。我們終於和全國一道,實現了小康!
我知道,脫貧致富是干出來的。修路、挖隧道,靠國家投入、各地支援,我們有了走出大山的路﹔種草果、搞旅游,靠勤勞雙手,我們有了自己的致富產業,跟上了共同富裕的腳步。
想起鄉裡剛推廣草果種植時,鄉親們猶豫觀望,說“獨龍江可不缺草”。“老縣長”高德榮找到我們這些黨員、村干部,號召大家“帶著群眾干、干出活路來”。現在,草果林已成了山上的“銀行”。除了草果,靈芝、滇重樓、白芨、黃精等中藥材也已扎根在獨龍江山間﹔遠方的游客,也讓我們的獨龍毯從傳統技藝升級為指尖經濟,群眾還建民宿開餐廳,多了份旅游收入。
其實不只是產業,這幾年鄉裡的變化更大。孩子有了免費的九年一貫制教育,在廣東的幫助下,村裡還要建現代化的幼兒園。國家持續加大對邊遠山鄉的投入,獨龍江開通了5G網,老年人有了家庭醫生,年輕人干起了網絡電商……
榮譽屬於山鄉,這是新奮斗的起點。我們還要繼續發展好致富產業、建設好家鄉!
(作者為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巴坡村村民監督委員會主任王世榮,時任巴坡村黨總支書記,本報記者楊文明採訪整理)
【最新進展】832個脫貧縣都確定了若干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帶動能力強的幫扶主導產業。截至目前,已累計識別幫扶600多萬監測對象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
這條路由每個人鋪就
2020年9月17日,湖南長沙
當我以殘疾人代表的身份,搖著輪椅進入基層代表座談會現場,談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時,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是因為,我和一群不向命運低頭的殘疾人向著美好生活不懈奮斗的故事被社會看見﹔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快速向前發展時願意聆聽每一個“角落裡”的聲音。
2011年,20歲的我遭遇變故,高位截癱。不想就這麼被生活擊倒,我便學習做電商。靠下巴和殘存的手指敲擊鍵盤,一個月后,賺到了意義非凡的7元7角錢,開啟“重生”之路。我從做仿真花工藝品起步,開網店、注冊合作社、成立公司、注冊品牌,事業越來越有起色。
賺到7元7角錢時,我在一個殘障人士交流群裡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不到一年,竟有200多名各地的伙伴加入進來。曾經抱怨命運的群,漸漸變成了分享奮斗、收獲與希望的陣地。
一群被命運絆倒的人,互相借力,一起努力。
這些年,身邊的變化悄然發生:銀行有了低位櫃台,公交車配備了無障礙踏板,政務服務中心設置了無障礙通道。更讓我感動的是,越來越多的公司招聘殘疾人員工,越來越多的學校接收殘疾學生,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提供手語服務、盲文導覽等無障礙服務……
當輪椅駛過平整的坡道,我知道,這條路由每個人鋪就。在路上,國家帶著每一個曾跌倒的人一起向前。
(作者為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淑亭,本報記者申智林採訪整理,莫杰對本文亦有貢獻)
【最新進展】“十四五”時期,全國已就業殘疾人達901萬。近3年,每年有3萬多名殘疾人走進大學,在校殘疾大學生目前超過10萬。2023年9月1日起,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施行。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1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