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磊
2025年10月21日08: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說起“規劃”這個詞,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它有些宏大,仿佛是黨和國家層面才需要考慮的大事。但是實際上,規劃與千家萬戶的幸福日常緊密相連。父母年紀大了,社區能否幫助提供貼心的照料﹔家門口的公園綠地能不能再多一點﹔上班通勤的交通,如何變得更加順暢……這些生活中的真切期盼,都是規劃要落筆描繪的圖景。
把這樣一幅關乎億萬人民美好生活的藍圖繪制好,關鍵在於堅持人民至上,認真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因為政策的溫度最終要靠群眾的感受來檢驗。群眾對民生冷暖、發展堵點的感受最直接,也最有發言權。暖氣熱不熱、水質好不好、辦事方便不方便,他們心如明鏡。要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准、把對策提實,就必須到群眾中去,深入調查研究就是那把“金鑰匙”。
我們身邊,從不缺乏這樣的踐行者。在浙江杭州,一名80后街道干部利用業余時間當了60天騎手,與外賣小哥風雨同行,聽訴求、摸痛點,最終形成“騎手友好服務街”的改造方案﹔在河南周口,一名駐村第一書記自帶“飯票”去村民家“蹭飯”,在飯桌邊、閑談中訪民情,把群眾真實的期盼一一記在心間。令人振奮的是,這些來自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的聲音,真的匯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5年前,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恩格貝鎮蒲圪卜村,80后大學生村官李電波,深入調研村裡空巢老人吃飯、就醫、日常照料等問題,寫下“互助養老”的建議:“在農村人口聚集區域,由政府財政投入建設公共食堂、公共宿舍,有意願的老人都可以免費居住、生活在一起……”這條充滿泥土氣息的建議,最終在“十四五”規劃中得到鮮明的回應——“積極發展農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養老”。
我們還看到,規劃編制的征求意見過程,不僅是“聽”,也是“講”,不僅是匯集民智的過程,也是凝聚人心的過程。“這個社區老年人多,最好能再規劃建設一個社區食堂”,在“小院議事廳”,“一老一小”的政策講得清楚透徹﹔“邊角空間需要一體規劃、集零為整,建成市民家門口的休閑綜合體”,在“壩壩會”,城市更新的理念被說得明明白白。道理越講越清,共識越聚越攏。當大家理解了為什麼這麼規劃、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心底的那份認同感就會不斷增強,發展的底氣和信心也就更加充足。回顧“十四五”,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增進民生福祉……正是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條條決策部署落地落實,不斷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規劃的本質,是通往未來的發展路徑。這條路通向哪裡,取決於我們今天如何選擇、如何描繪。面向“十五五”,始終堅持與人民同心,把規劃的每一筆寫滿群眾的意願和期盼,我們就有信心將更多溫暖帶入每個平凡而閃光的日子,讓人民群眾享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
讓我們一起期待,一起奮斗。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1日 1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